100.02.19 體驗台北市之美~逸仙公園 2011.02.19(六) 天空下著雨 拜完文昌君之後緊接著來到~逸仙公園很難想像在台北車站這麼車水馬龍的地方竟然也有這麼一個寧靜的公園 逸仙公園位於台灣台北車辦公室出租站附近又名國父史蹟紀念館該公園為紀念孫逸仙的小巧公園中華民國選擇此處作為紀念該國國父的公園之一 逸仙公園面積約3025平方公尺園內主要建物為約50坪的「梅屋敷因庭園栽種「梅樹」而得名的地買屋上全是掉落的梅花國父史蹟紀念館位於中山北路與北平西路交叉口附近,只可惜內部不能拍照國父史蹟紀念館館內陳設仿造當年國父居住時的模樣除了以圖畫及照片介紹孫中山先生在台灣的活動國父當年婚禮顧問用過的茶几、手稿、史料與照片等文物其中甚至遠從舊金山蒐集國父使用的辦公桌椅 逸仙公園種植了松、竹、梅,池塘、迴廊、曲橋櫻花以及杜鵑花也競相開放,富有十足的中國庭園風味   澎湖民宿地址:

wi83wivk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心要筆記(2)佛法心要筆記(2)-2011/1/22講師:道玄法師  整理:筆耕組*內容請以影音檔為主,對所摘要的若有疑惑或不妥之處,請各位學員踴躍提出,俾能正確達意。l l 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就是將水拿到冷凍庫的經驗,那個堅固的性質是從濕性來的嗎?它是一樣的東西嗎?它的因和果是有變異性的。就是世間的現象中,並沒有那個因能夠進入那個果。冰它不是水,那個堅固性也不是冷,那它從那裡來的?“因”找不到。就是它的原因找不到那個堅固性,可是結成冰就是果地,意思就是說,那個性質是永恆不變的,可是你再看看,那個堅固性並沒有一直相續的存在喔!這時候,就是佛法的緣起。由緣而起的一種性質。它的性質、本質是空性的,所以空性並不是代表沒有東西,而是代表它沒有從因到果的能力,那叫做空性,對吧?結果會結成冰,那冰是不是像石頭一樣的硬呢?這個冰的堅固性在因中找得到嗎?找不到,對吧?可是因緣和合時,就會現起這個堅固性。所以這個堅固性不是從因來,這個叫做變異的。l 它第一個剎那是濕性和冷,第二個剎那卻成為堅固性,這種特性是從緣起的,因為因和果是有種變異相的,所以叫作緣起法,所以不是水相的究竟。從水相看到物質的不遷流。這跟生命有什麼關係?因為這是世尊所體悟的,所以它一定有關係,這種不能從因一直延續至果,所以沒有那個永恆的自性存在。法的因和果之間的關係是變異性的。 l 我們的這一生和上一生是不是都很相近啊?是不是同一個身體?是不是同一個心理環境?不是嘛!所以,種子就沒有蘋果的自性,對吧?因為它沒有那個酸酸甜甜的味道,也沒有那個養份了,可是蘋果仔掉到土裡長成樹,樹裡面也沒有與蘋果的自性,這就是我們從這一生到下一生的階段。這就是為什麼雖然它沒有自性但好像有自性的原因。這個當世的東西就會認為這件事情是有相續性的、不變異性的東西,原因就是我們會取相。那個相似的心會在我們心中非常明顯,這就是自性沿續的觀念,這其實是自己的習氣一直取以為真實。 像我們中國人死掉的時候,習慣給祖先燒冥紙,不燒,甚至聽說會托夢來要,會覺得自己很窮,但是外國人死掉也不會跟他的子孫說要燒錢給他用。所以死、還有身體的執著、所有習慣性執著的東西,都是修行要注意的東西。因為這個好像真實有的自性,其實存在於你的習氣,你要斷的就是那個你以為永恆不變的真實。譬如說,認為燒冥紙是永恆不變的真實,死後如果沒有這個儀軌,亡者的心就不會滿足。同樣的,如果要超脫輪迴,就必須除掉這些想法。l 這些想法唯一存在的是存在於那些習氣,修行就要開始轉變這些習慣性,要剎那剎那間察覺所有在日常生活的習慣。你看這兩個人,從這一生到下一生,那個色法是一樣的嗎?亡者燒成骨灰,骨灰被稻子吸收,人吃了稻米,就像吃了骨灰,亡者就成了吃下去的人身體的一部份。我也吃了人的骨灰,下一生我又慢慢長大了,我這一生的色法跟上一生的色法是一樣的嗎?是不是撿不同的東西兜起來的東西?有時你撿這塊田的灰塵,有時你撿那塊田的灰塵,各人撿各人的灰塵兜成一個新的生命,你撿來的灰塵你會執著,可是到死時,你不得不丟棄,別人又撿走你的灰塵。也就是說,每一生的色法都是撿來撿去兜出來的,而不會是上一生到這一生的。那麼你拿什麼是從上一生到這一生是同一個人?色法不是喔!那感受呢?上一生如果我是蒼蠅,我上一生的感受跟這一生我是人的感受會是一樣的嗎?那我的感受如何從上一生進入這一生呢?那上一生的取相與這一生人的取相就不一樣吧?上一生是蒼蠅看到的是紫外線的東西,我這一生看到的是有立體感,有紅橙黃綠的東西,網路行銷那上一生的取相與這一生的取相是一樣的嗎?不一樣吧!那上一生與這一生的習慣呢?也不一樣,對吧?假設你上一生是在屠宰業的家庭,這一生是在書香門第,你們的習慣都一樣了,對吧?那麼你拿什麼從上一生到這一生?那個習氣是不是由環境薰染來的啊?好,你說你有習氣,那上一生與這一生的環境是一樣的嗎?那什麼是你呢?只是一直不斷的恰似的相續性而已。可是這個相續性會改變喔!l 雖然感覺有一個我,從年輕到老,從小到老,可是你仔細再看看,你連容貌都不一樣,可是卻有輪迴,就是有業報而無作者,有種種的業報,有這一生、有下一生,上一生造業,下一生受報,一直有一個主體在領受,這就成為眾生一直以為在他的身體裡面,可以從上一生到下一生輪迴,靈魂的觀念。為什麼會進入死亡?為什麼會從這一生到下一生?這就是佛法在解釋輪迴的觀念。  從此生到彼生雖然有相似的身心,這就是我們佛教的緣起,所以他才有辦法讓輪迴停止,如果他不是緣起的東西,他沒辦法讓有自性的東西忽然變沒有。l 就像一個農夫春天開始播種、灌溉、耕耘、除草,到秋天就能收成。反之,若在春天時,既不播種,也不耕耘、灌溉,那麼到秋天時,必然很確定將一無所有。那我也是一樣喔!如果我這一生對於五蘊一直執著,一直對貪嗔癡執著,就是你對五蘊現起了貪嗔癡,你將必然會有下一生的五蘊;反之,如果在這一生對五蘊不再執著,不再有貪嗔癡的現起,那我們就能確保不會有下一生的五蘊。這就是我們佛教滅除輪迴的觀念。l 念佛也有貪嗔癡的相貌,一開始到流通處買了一串念珠,就念念佛,但是發現念念起煩惱,就以為自己業障重,應該來修修福,修福又跟人家吵架於是就再看看有無其它相應的法門。因為念與念有貪嗔癡三種相貌,要先除掉喔。l 為什麼會有死亡、生?因為對影像的執取,執取就會入胎,執取對於這個人的喜歡不喜歡就會入胎,是欲界入胎;對於心一境(就是集中精神的喜悅)很喜歡,就是色界必有生,所以,有故有生。l 為什麼會有三有?就像我們想到家人、朋友,或想到人家跟我借錢,為什麼會想起這些事情呢?因為在以前執取了那個境。比如:走在路上看到珠寶,很喜歡,就執取那珠寶,心取那個影像,回家就會想存錢將它買下來。因為有執取,所以就有三有的影像。對色界的定、對無色界的空無一物有執取,都會現起那個種子,有了那個“有”就必然會有“生”。所以因為“取”而故“有”,執取才會有。為什麼會執取?因為貪愛。對嗔恨也會執取,那是因為嗔恨是你心中貪愛一種“知見”,才會對外排斥,所以嗔和貪是一體兩面,你對自己沒有貪愛,就對外法不會有嗔恨。你對家人沒有貪愛,你對別人的攻擊就不會有嗔恨,對吧?你仔細想一想,那個嗔恨是不是都跟貪愛有關啊?你再仔細想一想,l 為什麼有貪愛?因為對事物現起了感受。因為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還有愚癡的感受(就是不苦不樂的捨受),所以心會現起貪愛。l 那為什麼會現起感受呢?因為接觸外境,因為觸對了那個因緣,所以才會有感受嘛。為什麼能夠認識外境呢?因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為什麼會有六根?因為有五蘊。 為什麼會有五蘊?因為識的執取,識的執取父母的精卵為你的色身,轉起的意識就是你現在大腦的意識。l 我們在嬰兒時期,大腦通常有一點點的感知力,比如知道人家在想什麼,知道外界是恐怖的,看到人類看不到的東西,等到大腦越成熟時,你的第六意識就越強烈,所以就慢慢用感官取代心的力量,有聽過修行後有超覺知的力量嗎?其實就是讓你的感官能力變弱,又回到心原來本來的功能,所以每一個人都有喔!人一死就有喔!所以不用去追求它,在剛出生關鍵字排名或死亡時自然就有這個力量。還有你禪定,止息這些感官的功能之後,也會跑出來喔。l 你在死亡的自性找得到生的自性嗎?生的自性找得到有的自性嗎?有的自性找得到取的自性嗎?取的自性找得到愛的自性嗎?所以,這一切自性都沒有在上一個剎那進入下一個剎那。所以我們說任何有一個可以把現在改變嗎?沒有辦法嘛!你說我們可以懺悔啊!可是懺悔是懺過去的嗎?不是吧! 可是為什麼懺悔有效用,因為可以引發未來的果有現前的緣。因緣果,因我改變不了,因不能懺,我跟你借了錢,難道我等下去禮佛一千拜就可以不用還錢了嗎?這是不可能的,可是你會看到我在虔誠禮拜求懺悔,可能你會想那你分期付款好了,所以我緣改變,可是畢竟我還是借這麼多錢,我慢慢的把它還掉,就好像我有一包鹽巴,我拿了一千CC的水,那個鹽巴就像業一樣,你已經造作了,而那個水就像你的心量,是現前的“緣”。但是“因”不能改變,因為鹽巴就那麼多,那麼如何能讓結果改變呢?就是改變現前的緣,就是修行,讓你的心量變大,就像1000CC的水變成像湖一樣大,把鹽投進去,還能夠感受到它的鹹味嗎?不會了吧!這叫作重報輕受。所以不是說不用怕,我造一造業,回去懺一懺就沒事,如果你這樣想,那你的心量就很小,那麼果報還是那麼重。知道嗎?要有慚愧的心,心量就會變大。再講回我們的十二因緣。l 既然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地方都能讓它停止,那識緣名色在我們入胎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你現在能處理它嗎?不能嘛,那現在能夠讓它停頓的一定不在識緣名色的階段,那名色生起六入,就是你五蘊生起六根的領納,你沒有足夠的定彙力,你知道它怎麼來的嗎?不能嘛,可是你可以在六根對境生起觸的那個階段會生起受,那個苦、樂、捨這三受會非常明顯。那個階段來做為修行,所以那個階段都是對境界的執著,從六入到取都是對境界的執著,你在這中間找到一個你比較容易察覺的階段,讓它來作為修行的依止處。讓你的心不再掉入下一個階段,那就是修行的力量,叫做“止”,止息你的相續心,讓你的心不一定要按十二因緣這樣的走完,你可以在中間找個地方停頓它,那個停頓就叫做“止”,然後名色那邊,凡夫叫做五取蘊。l 對感受那邊要下功夫,那邊有貪嗔癡三個相貌。名相太多,大家會頭昏,再回到念佛。l 念佛裡面其實不簡單,要清楚了知、不急不緩,為什麼念佛要念到不急不緩?以四字佛號為例,念“阿”時會不會趕快想要念“彌”呢?若會就是嗔相過重的人,在這個念還沒穩故就想感快進入下一個字,那個就是跟嗔相應的心,如果是這樣的人,做事都會很急譟,看東西會不樂,想趕快把它看完,好像趕快把現前的境擺平了,我就能趕快做下一件事情,所以你會發現這類人的記憶力都比較弱。如果你的子女要考試,你要叫你的子女來練念頭喔!因為念的住相跟記憶力是直接的關係喔!l 如果念“阿”時就懶懶的,不想念“彌”,你只想沉醉在那個停頓的階段,你的心就是跟貪相應的人。l 如果你把這四個字都念得很快又不清不楚,這時候就是跟癡相應。l 在開始念佛時第一個要點,是千萬不要有想看到彌陀,要先擺平自己念頭的貪嗔癡三相。l 那個受有有苦、樂或不苦不樂受,這時我們每一個念頭和下一個念頭之間都會有苦、樂或不苦不樂,所以如果現在你發覺我們對上一個念頭產生苦了,上一個念頭到下一個念頭的速度會非常的急速,你的心會越來越急譟,比方說想到仇人,就感到苦,這時裡面的影像變化就會很快,所以苦會要厭捨上一個影像的力量,所以會馬上進入下一個狀態,就是每一個念頭都很快捨棄上一個、進入下一個,所以你要擺脫貪嗔癡的習氣,你必須在念頭與念頭的相續中下手。l 長灘島 再以貪為例,如果上一個念頭起了貪,這時,上一個念頭到下一個念頭的速度會非常的緩慢,你發現你很喜歡在那邊徘徊,比如女生摸她喜歡的衣服,她就會整天摸不停,對吧?男生到百貨公司買東西都很快,好像拯救人質,買了就要趕快撤退,女生就喜歡在那邊攪和還不願意走。這時,男生為了風度只好在那邊等,看起來無所謂,但是貪嗔癡就在其中發生。發生了,你不去處理,慢慢的你就發現修行不知道是在修什麼?所以你要開始學會調伏。l 還有空性就像虛空,一切法的少分變化,你都會清楚了知。所以修行者會越修,心越敏銳。所仔細想想我們念念是否都跟貪嗔癡相應,如果是的話,你要開始把阿彌陀佛四個字好好念好喔!l 你要檢查是不是念太快了?是不是念太慢了?是不是都念到搞不清處?然後過了一個小時,好像如入禪定,其實可能是睡著了。很多人都會覺得時間過得好快,好像如入禪定了,他是掉到癡相裡面囉!所以大家要記得,境界不要亂認喔!這是這一次你回去,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因為既然大家來佛學班,這堂課又叫佛法心要,所以大家一定要在佛法中找到自己的心。l 那什麼叫做自己的心?心根本沒有形象,找到不屬於你的形象就是找到心。就像各位知道什麼是空氣嗎?但是如果你到月球上去,你就知道什麼是空氣了吧?l 所以在你看到煩惱的時候,你就在脫離那個煩惱;你根本沒有看到煩惱的時候,你就在煩惱裡面。所以當你看到煩惱的時候,你的心已經跟煩惱不相應了,這是第一步,但是你也不能修行很久,還不知道煩惱在那裡?所以這次回去,要坐在那邊,即使只念一遍,也要把它念得不徐不緩、清楚了知,就是沒有貪嗔癡的相貌。這時候才來把念的自性打破還來得及啊!不要說我一開始念佛就要念到跟空性相應。l 剛剛講的都還沒有到跟空性相應。下週我再來講,如果念到這個境界,已經把心調伏的人,要怎麼在他的念中打開他的無自性?那個念就會變成覺喔!那叫轉識成智。真正綁住你的是你的念頭,而且是念念中都有自性,念念中都有執著,所以剛開始,你不要急著把念頭的自性和執著打開,你要先把念念之間相續的貪嗔癡相剪斷,再把每個念頭中的空性察覺到,就會把自己的覺性,因為念就是覺性,大家都聽過,一念迷就是眾生,一念覺就是佛。所以不要小看念佛喔! l 念佛裡面其實有很多次第喔!它不是我們想的念念都準備要去極樂世界。你知道嗎?現生就能嚐到極樂世界的快樂喔!如果現生不能嚐到極樂世界的快樂,如何確保死後能夠嚐到極樂世界的快樂?就像說有一個朋友說幾天後要給我一百萬,如果在說話的當時他都不能給我任何的東西,那我要相信幾天後他一定會給我一百萬嗎?也許是空頭支票,對吧?所以修行你要確保不是在走空頭喔!你得在現生就能確知在這中間的確降伏了貪嗔癡,就是伏住你的妄想心,臨終時不是要伏住妄想才能往生嗎?所以你也要好好的警惕自己喔!l 下週我再來講每個念頭的自性,其實可以在達到心調伏時,你的念頭自性可以再打破的,可是這破壞裡面卻有很多階段,這跟聖者心量就有關係了,所以,在這之後我們就會講到生滅智、無生智、佛性這些東西。原因是那個性大家所悟不同,所證就不同,所以不是法門讓他證得阿羅漢、辟支佛、佛陀,而是他所悟的那個法、道理、智慧,讓他證得阿羅漢、辟支佛或是佛陀,所以不是我修四念處就是阿羅漢、修什麼就可以成佛;而是看你悟到什麼東西。所以從你體悟到的東西,再來跟善知識確認的話,善知識就會告訴你,這是二乘的智慧…。l 若你們上課沒有抄到這些投影片的話,這些投影片我會交給覺華師父,因為這不是智慧財產,這是佛陀發現的,跟我沒有關係,要copy可以找覺華法吳哥窟師。

wi83wivk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